2011年5月7日 星期六
11年 遊元朗錦田古蹟
日期 : 2011 年 5 月 7 日 (星期六、天晴)
在網上搜集了錦田一帶的古蹟資料,今天到元朗錦田遊一遊,早上乘巴士到元朗市中心,抵達時已十一時多,我們先找個地方吃午餐,然後乘專線小巴601,在總站水尾村落車。除了吉慶圍之外,基本上錦田的古蹟由水尾村出發,行一圈都行了大部份,而吉慶圍比較遠,所以這個行程沒有打算去。
水尾村總站旁是天后古廟,不過正在維修,再向前行便到樹屋、清樂鄧公祠、洪聖宮、廣瑜鄧公祠、長春園、泝流園和二帝書院。行完二帝書院在路口見到指示牌,發現漏了力榮堂未去,不過之前沿途都唔覺眼,所以不打算走回頭路去找,回家後在網上找過,應該在廣瑜鄧公祠附近,下次有機會先再去。
離開路口我們向右轉,行不久就到便母橋,過了便母橋便是周王二公書院。離開周王二公書院,本來打算去最後一站鎮銳鋗鄧公祠,不過未行到祠堂就見有惡狗攔路,不停地吠,吠了成分鐘牠的主人都沒有走來制止,我們當然不會冒險再前行,反正影不到鎮銳鋗鄧公祠也不會覺得可惜,於是離開回到錦慶路搭專線小巴回元朗市中心,再轉巴士返家。
今日係呢間飲茶,招呼都唔錯
又到啡白熊亮相喇
炸兩
粉果
叉燒包
鳳爪排骨煲仔飯,呢餐埋單共$103,整體食物水準都OK
在鳳翔路綠色專線小巴總站 601
我哋搭到總站水尾村,旁邊就係水尾村村公所
水尾村的天后古廟,被列入香港三級歷史建築,去年開始重修
沿水塘旁邊的小路行去樹屋
樹屋係遊樂場裡面,真係好大棵呀!呢棵樹係細葉榕,已經有成幾百歲喇。樹屋原址為一間天后廟(有稱為書齋),其主人因清初遷界的緣故,離開錦田,從此一去不回,石屋世遠年湮,數百年來無人清理,變成廢墟,屋側的榕樹不繼長大,支幹盤繞,氣根橫生,慢慢地將屋包圍起來,並滲入磚瓦的隙縫化中至後來將石屋壓垮並吞併其中
樹下面仍保留住以前間屋的麻石門框和牆壁
樹和屋不可分割
跟住沿旁邊的小路繼續向前行,見到間好破舊的青磚屋
間屋已經荒廢了好耐
路旁的食店,店前種了幾棵檸檬樹
啲檸檬好大個呀
前面有幅農田,種了好多不同的農作物
枸杞
矮瓜
清樂鄧公祠,是當地鄧氏四大祠堂之一,用於紀念錦田鄧氏第十七世祖鄧清樂,一般認為其建築年份可追溯至明朝中前期(1490年左右),現已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。前台建有支柱,上承桁樑,斗拱及橫樑上均有細緻的雕刻。正脊上除有一雙鰲魚擺設外,脊上正中有青龍浮雕、左右亦有瑞獸一對。正脊與垂脊之間有一對蝙蝠,垂脊盡頭則擺放了瑞獸朝天吼,給人一種莊重的感覺
正門兩旁掛了一對聯「南陽世澤 稅院家聲」,用以紀念鄧姓族人源出自商朝時的南陽(今河南一帶),及鄧氏後人獲封為稅院郡馬的一段歷史
中廳內懸的「思成堂」匾額,常被指為1794年重修時,由乾隆庚子科進士初彭齡所書,但在完成「思成」二字後卻突然暴斃,「堂」字由其他人代替,造成匾上文字字勢及風格有異。但相信這是誤傳,因初彭齡實際上於1825年才病逝,不可能出現上述的情況
清樂鄧公祠採用三進三間式設計,是錦田鄧氏眾多祠堂中最具規模且面積最大的一所
洪聖宮
建於1465 年 , 最初只是一個小神壇
後逐漸擴建成廟,村民稱為大廟
廣瑜鄧公祠,又名來成堂,建於康熙40年(1701年),由鄧氏第21代族人鄧像六為紀念第17代祖先鄧廣瑜而建,是錦田北圍三間鄧氏宗祠之一
大門旁也有「南陽世澤 稅院家聲」的對聯
廣瑜鄧公祠為清代民間建築,屬兩進一院三開間式設計,相對規模較小。廂房位於天井兩側。公祠以青磚和木桁桷修築而成,屋頂以素瓦鋪蓋。屋脊、牆身雕帶和檐板均飾有吉祥圖案和雕飾
長春園,位於元朗錦田水頭村,約建於1860年代,至今已有百多年歷史。長春園是整個錦田古蹟群中唯一訓練武科人材的學堂。古物古蹟辦事處將長春園列為二級歷史建築。整座建築屋脊及木斗栱以簡單的圖案裝飾,正面牆頂部的兩個圓洞是作防禦之用。屋前建有風水牆用來擋煞。門前的對聯寫有「長守中原舊,春回大陸新」。磚牆以青磚組成,兩層而中空,用來散熱和防止滲水。長春園正廳是「留耕堂」,安放長春園列祖神位,供子孫供奉。
長春園由泝流園鄧氏族人鄧權軒後裔所建,為兩進式設計建築物。園內設有一個練武場,昔日的武舉人便是在此訓練出來。現時園內仍放置三把曾經用來習武的鐵關刀,分別重65斤、85斤及112斤,長8呎10吋、9呎及9呎4吋。除此之外,園內更安置了練武石和石鎖等。
泝流園旁的土地廟
泝流園又名「知稼堂」,位於水頭村二帝書院旁,仍鄧權軒於清乾隆40年(1755)所建,主要用作教導族人習武。門額「泝流園」三字乃清乾隆54年(1789)中式武舉人鄧英元所書,而前廳正樑上的「父子登科」牌匾乃兩廣總督阮元、巡撫怡良,為鄧權軒之子鄧鳴鸞及其孫鄧廷柱分別於道光元年(1821)及20年(1840)先後中式舉人而立的功名牌匾。
泝流園為三間二進式建築,大門前為一前院,外有圍牆,築有走廊通往屋後入口,走廊外側砌有幾何圖形的通風牆,可收通風而又可抗強風之效
由於泝流園係私人地方,不對外開放,所以只係在門口影下相
二帝書院,位於錦田水頭村,由錦田鄧族興建。鄧族早於11世紀已開始定居於錦田一帶的肥沃平原。相傳二帝書院建於道光(1821至1850年)末年以供奉文昌和關帝,並提供講學及教學之所。二帝神像原供奉於書院附近的風水塔。該塔相傳能幫助族中子弟高中科舉,但其後遭拆卸,村內16名士紳遂籌組鄧二帝會,負責建造和開辦一間以二帝命名的書院,供奉二帝。二帝書院純作教學用途,故結構簡單實用,在1992年列為法定古蹟,修繕工程於1994年底完成,現已開放供市民參觀。
正門
一入去就見到有個神位
神行,唔通同太保有關
內庭花園
二星閣,裡面供奉文昌和關帝,二帝神像早前乃放於一座五層高的文昌塔內,目的是保祐子弟高中科舉。她指,鄧氏族人非常信奉二帝,而且有傳自塔建成後,鄧族弟子均於科舉及第。可惜,文昌塔後來被人所毀後,二帝神像因而被棄置荒野。直至二帝書院再次被修輯後,二帝神像才放於書院的偏廳(二星閣)供人參拜,以祈求學業進步。
香爐
通去隔離房間的門
木櫈木枱
牆上掛了幅紅布,係二帝書院重修揭幕典禮鄧氏後人題字敬賀
書室,兩旁有二帝書院的資料
啲木枱係有抽屜的,同之前的唔同
簡單的通花瓦
牆上的通花木框,圖案簡單而實用
行番出錦慶路,在路口有清楚的指示牌
在路上遠遠看到周王二公書院
係呢度個路口行入去便母橋
便母橋紀念碑,便母橋又叫敬母橋,康熙年間,由鄧俊元在水頭村建成,碑文介紹當年錦田鄧氏之19世祖鄧俊元與胞弟鄧彥元幼年喪父,由母親獨力撫養成人,後來鄧俊元在水頭村建新居,而母弟仍居於泰康圍。每天,俊元背母過河,探望孫兒,若遇漲潮,便可能遇危險。於是買了六條花崗石料,從福建漳州聘請工匠建造石橋,經歷六年時間,建成石橋。築成後,旁有碑文紀念,故名便母橋。1959年重修。
條橋兩邊無扶手欄杆,要小心啲慢慢行
便母橋公園
周王二公書院,位於錦田水頭村。此書院是為供奉清朝廣東巡撫王來任、兩廣總督周有德而建,以報答二公上書朝廷,在1669年成功解除居民遷界之苦。錦田鄧族自康熙八年展界,始得遷回錦田,遂建周王二公書院奉祀,亦於院內設館教育族內子弟,培育人才。周王二公書院為一兩進式建築,中為天階,外觀與普通民居無異,正殿供奉周、王二公神位。
由清康熙24年建成書院開始,便有建戲台酬神,以後每隔十年一屆建醮,超度因遷界而喪生亡魂,以及保佑居民免再遭浩劫,習俗至今已三百年相沿不絕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